“华天成杯”第18届慧聪暖通产业大会暨供应链百强与省级十强暖商峰会

[一周综述]“热改”一纸文 激起百家言

慧聪暖通与舒适家居网 2005-12-26 11:26 来源:慧聪空调制冷网

本周(2005.12.17~2005.12.25)暖通制冷行业内最热点的讨论话题当属12月16日国家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的下发。


2005年12月16日,国家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国税总局、环保总局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采暖用户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实行用热商品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文引出百家言

……虽然“取消福利”看上去多少有些刺眼,但是取消福利供热制度却是一项顺理成章的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为所有本单位职工支付集中供暖费用;可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企业被推向了市场,国企亦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尤其是城市商品房的兴起,个人支付供暖费已经非常普遍。事实上,目前除少部分企业职工依然享受福利供热外,只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拥有这一福利。一部分人自费采暖,另一部分人免费采暖,这种“福利”早已背离福利本质,而堕落为一种非正义的特权,“取消”理当是早晚之事。

来自:中国能源


八部委热改初衷之良善上可感苍天,下可感民众。然而,透过网络的热烈跟贴,我们不难发现,公众并没有从这种良善的初衷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相反,重重疑虑则暗示着他们似乎对热改后的寒冷更有预感。


热改的根本原因是供热体制跟不上供热市场化的步伐,供热单位无法承受巨额亏损,供热服务质量低劣,因此要改,改的目的是推进供热体制市场化。但是,供热单位的亏损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我们除了倾听供热单位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血泪申述之外,是否还应倾听一下公众的意见。比如:供热按照居民房屋建筑面积收费是否合理?每平方米动辄几十元的收费都用到哪里去了?供热单位的成本居高不下,是人员臃肿、效率低下造成的还是别的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供热成本到底有多高……

来自:上海证券报

……就供热来说,长期以来,中国城镇供热的价格体制长期实行单一计划模式,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其价值。本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热价与燃料价格的联动机制。在实现热价与燃料价格联动的过程中,确保普通群众的取暖,不让热价脱离政府的控制范围,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智慧的挑战。

……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系统工程”:调价,更要动机制。只有摆脱渐进式改革的习惯路径依赖,采用整体推进思路,深入机制层面的改革,才能保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否则,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就可能在一些地方成为垄断行业谋求私利的借口。


来自:大众日报

供热商品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是未尝不可的。人们在心理上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由于用热长期实行的是福利制,而且在严寒的冬季,用热是北方地区必不可少的,因此用热商品化时采取货币化,实行补贴,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正如我们实行的住房制度改革一样,商品化的同时也来个货币化。可惜住房货币化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吃财政的公务员享受到了。

问题是在用热货币化也就是补贴时如何做到公平和公正。无论用热商品化,还是货币化补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让所有的人都用得起热。如果改革的结果是有些人可以大用特用热,有些人用不起热,那么这改革我想不管怎么说都不是成功的,也不是改革的决策者所希望的。因此,在用热补贴时最公平和最公正的标准是按居民居住的房屋面积进行补贴(注意:只能是一处的居住房)。并且居民收入最低,其补助额应该最高。然而,按我们通常的做法,无论什么补贴都按职级来。也就是说职务越高,补贴额越高。干部比群众高,政府机关比企业高。


来自:光明网

虽然商品化意味着涨价和以后得为供暖多掏钱,但对供暖改革我还是举双手赞成的:福利制是最浪费的制度,中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越来越稀缺的资源现状再也不能承受福利性浪费之重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和实现资源价值十分必要。

我们的福利改革是人格分裂的。一方面,对于强势群体,采取的是赎买式的改革逻辑,即以货币从他们手上买回种种权力,典型如公车改革中的“货币化补贴”;另一方面,对于弱势群体,采取的则是出售式的改革逻辑,即对为了减少改革成本,采取的是市场化出售的方式,让弱势群体到市场中与强者竞争以获取,典型如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这直接造成了弱者的“读不起书”和“看不起病”———急猴猴的供暖商品化改革声中,会不会再把一些人推到“用不起暖”的境地?

来自:中国暖通制冷网

…….在这场供暖体制嬗变的游戏里,所有美丽的理性的形而上的探讨方案,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点:那就是社会的低收入群体不应过多地为改革的阵痛埋单。毕竟供暖还是有着鲜明的公共服务底色的,一撇清地推向茫茫的市场海洋,政府就卸责了其打造“诺亚方舟”的义务。公用行业的特点就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老百姓谁都没有选择权,此时迫切需要政府事实地为社会公众利益(尤其是弱势利益)代言,譬如对供暖价格的质疑:虽然企业都表示自己在亏损经营,鼓噪应提高价格,但由于其运行成本的不透明,暧昧的“定价机制”难免遭遇消费者“欲说还休”的逻辑怀疑。政府应当先确保供暖商公开透明的制定供暖价格,然后供暖价格才能义正词严地逛市场。供暖关系的变革是社会性,同时也是个历史性问题,在“市场化”风雨欲来之前,需要相关的经济法和行政法来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博弈。在供暖单位理直气壮地拉闸停暖的时候,请问问“供暖费补贴”是不是已经作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之一事实地内化为他们的购买力?对于供暖价格的浮动,有没有《价格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定听证程序的紧箍咒?

关于供暖制度的变革,专家多次提到“公平理论”:请注意,此时“热”的市场化与落后的供热系统之间的矛盾却被春秋笔法省略了。目前的单管串联式的系统把用热户捆成一个集体,单个取暖户作为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显然与“热”的市场化步调错位了。改革的软件要不要事实的硬件配套呢?如果这真像法国、德国、波兰等国仅“热表”就经历了从机械式、电子模拟积分式、电子数积分式,直到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智能式发展过程来配套,这里的程序成本谁来埋单呢?如果没有硬件配套的“软件升级”还有多少预期的执行力呢?

我们都以为:是政府减少了用于福利的财政补贴,所以导致企业和个人开始对供暖费用进出账的锱铢必较;其实,是长期计划经济下公用事业整体生产和支付能力的匮乏终结了福利与市场的对垒。公用事业“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思路在供热领域的喧嚣收场只能是一个春天的预言,只希望,我们都不要被良好的制度甩在春天的尾巴上高处不胜寒。

来自:央视国际

以上只是部分评论的摘取,言好言坏的人都有,但全部都在围绕一个主题——担忧。

由于原计划完成供热体制改革的10年时间,在取消福利供热上被缩短为两年,加之一些地方政府“赶早不赶晚”的行政习惯,不可谓不仓促。正因为这仓促,为人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担忧…….

担忧之余,所有的人其实都在期盼有一张更为合理更为、更为可行、益国益民的制度性改革的成绩单漂亮展示在中国老百姓眼前。

最后借用一句所有评论中央视国际最为尖锐的疑问:

——对于那些朝不保夕的人群,停止供暖的冬天是到了,制度救济的春天离他们还远不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慧聪暖通与舒适家居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