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研究报告(一)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研究报告
一、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1.1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发展历程
1.1.1 研制开发阶段1978-1986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自1978年中国诞生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到1986年我国第一台卧式磁控溅射镀膜机的设计制造是在政策扶持下的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明显特点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主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是一些研究所、大学等学术性机构。
1.1.2 孕育发展阶段1987-1992
1987年,铜铝复合条引进首次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铜铝复合平板集热器板芯生产线的引进,与之配套的阳极氧化的选择性涂层的生产线的自行研制成功,使国内的平板集热器的制造水平上了新台阶。同年,清华大学殷志强教授在实验室里制造了第一支真空管。90年代初,全玻璃和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也实现了产业化,产业规模达到中试水平。无论是铜铝复合平板集热器板芯生产线的引进还是全玻璃真空管的鉴定,都为下一阶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人才等基础,成为产业的孕育发展阶段。
1.1.3 成果转化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0
结合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议,中国国务院于1994 年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的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在该文件中指出: “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并“要加强太阳能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的开发”。在该文件的基础上,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于1996 年联合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 - 2010 )》。
受益于前一阶段的孕育和政府政策的支持,1993年后太阳能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试验成果快速转化。太阳热水器产业从1991年的年生产50万平米、保有量200万平米的水平发展到2003年年产量1200万平米,市场保有量5000万平米,产值120亿元。
在企业的数目方面,1992年的几家发展到2003年的1000家左右,其中10家企业销售额超过1亿元,12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5000万至1亿元之间,31家企业在1000万至5000万之间。行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1.1.4 产业体系形成,市场化阶段(2001-现在)
◆ 行业有序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原材料加工、热水器产品制造到营销服务、综合配套协调发展。无论从产值还是保有量都已成为名副其实太阳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大国。
同时,太阳热水器的出口也稳定发展,2001-2003每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出口到欧、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企业也筹划在国外投资建厂。
◆ 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结合试点、示范,产业、产品基本商业化
2001年以来,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建设部在“十五”期间都把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结合工作列入到各自工作计划中,进行试点、示范和科研开发工作,以推动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结合。2002年建设部在建科(2002)175号《关于印发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将大力推进太阳能在建筑中利用工作作为“十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重点,开展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实验研究和试点示范, 在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北京、江苏、云南、山东、辽宁以及天津都各自建成了太阳能示范小区,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行业自律宣言贯彻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组织行业内十家骨干企业向全行业提出《太阳热水器行业自律规范》《太阳热水器销后服务规则》的倡议书,在2001年太阳能年会上得到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并在多家媒体发表。为产业进一步规范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2 太阳热水器行业特性
1.2.1 行业特点
◆ 节能、经济、环保新型朝阳产业
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石油危机后,许多国家开始关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80年代后常规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使世界各国政府加大了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投入,90年代初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再一次受到了各国的关注。
表4-11太阳热水器替代后每年节能量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人们对它的应用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其中市场化较为成熟的一种应用方式。
太阳能热水器能够节约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对环境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如此,太阳热水器还具有经济性。这也是此行业快速兴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 自主知识产权,民族产业,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太阳能热水器是我国太阳能利用中应用最广泛、产业化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尤其是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器,年增长速度高于40%。这种全玻璃真空管热水器科技水平、制造技术、生产规模、成本低廉等方面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较强的竞争力,是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是目前与电、燃气热水器三分热水器市场的主要产品。自1998年起,中国就成为太阳能热水器第一大制造和消费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成为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 民营为主体的运行机制
中国太阳热水器行业中企业主要分民营企业、民营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前两种资本构成的企业占绝大多数。民营资本在我国太阳热水器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积极成果。目前少量国有企业正在做股份制企业改造。2003年产值亿元以上10家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家(清华阳光及桑普),2003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27家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家,占29.6%。这种民营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行业也是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 符合我国国情
(a)太阳能资源丰富
中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 kJ/ (m2·a)之间,相当于2.4×104亿吨标准煤,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日照能量在5×106 kJ/ (m2·a)以上,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
(b)中国多数民用建筑基本无热水设施,市场需求量大
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的形成与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无热水供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热水需求日益增长,各种热水供应装置应运而生。80年代是太阳热水器发展初期,主要市场定位是农村或中小城镇的低收入家庭,主导产品以技术简单、造价便宜的闷晒型太阳热水器。进入9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扩大,太阳热水器技术和企业都逐步成熟,逐步形成了闷晒、平板、真空管三个技术系列,质量相对较高的真空管和平板型用户以大中城市中高收入家庭为主。90年代后期,中国住宅商品化发展,住宅的个性化和生活热水供应的需求为各种热水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c)太阳热水产品安全可靠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太阳热水产品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在太阳能协会成立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的标准体系,这让广大的太阳热水生产厂家在有标准可依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生产,太阳热水器产品安全性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d)价格低廉
表4-10 三种家用热水器系统经济效益比较
◆ 厂家多,规模不大
现有热水器生产厂家1000多家,还有一些作坊式的小企业。其中产值过亿元的知名企业10家,年产值最高的皇明太阳能公司2003年产值达8亿多元。预期2005年在国内将形成5-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5000万~1亿元的企业达19家左右,这些企业也是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 500万~5000万元产值的企业在行业内占大多数。这些企业以民营体制为主,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我国的太阳热水器产业总体规模不大,装备较差,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比较落后,人才队伍急待提高。
1.2.2 产业发展原动力
◆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重视,政府支持
太阳能热水器属于可再生能源行业。结合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议。中国国务院在1994 年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的白皮书——《中 国21世纪议程》。在该文件中指出: “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 位….”,并“要加强太阳能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的开发”。
党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原国家经贸委于1996 年联合制定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建设步伐。
◆ 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
太阳热水器在中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区的每平方米集热面积年节能量分别为170、140、120、100和80kgce/m2。在节能的同时,太阳热水器也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五类地区每平米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分别为306、252、216、180和144kg/m2,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维持7%~8%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实际增长4.8%。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7.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农村为46.2%,降低1.5个百分点。
表13五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 小城镇建设和住宅建筑逐年增加,提供市场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保持持续增长。
表13五年来建筑业完成增加值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全面增长。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东部地区投资18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7580亿元,增长20%,提高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5672亿元,增长20.6%,提高1.3个百分点。
◆ 加入WTO、全球环境公约、东京协定书等,对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扩大出口、产业发展直接拉动作用
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多种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资源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从里约热内卢到约翰内斯堡,在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概念的10年里,全世界做出了不少努力。80多个国家把《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纳入国家发展规划,6000多个城市在议程的指导下制定了远景目标。国际社会还以运用法律形式加强国家间的环保合作,特别是1997年通过的《东京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年至2012年间将废气排气量减少到低于1990年排放量的5%以下,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控制温室效应。随着中国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的改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着热水器升级换代的商机。中国加入WTO和外资企业对热水器行业加大投入,势必为太阳热水器的发展推波助澜。
二、市场状况
2.1 现有市场的特点
2.1.1 市场规模
太阳热水器产业由1992年生产规模50万平米迅速发展到2003年产销量1000万平米,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下表显示1998年以来产业的增长情况。
表4-2 1998年-2002年太阳热水器销售总收入
同期中国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也出现高速增长。2001年全行业热水器销售总收入为93.8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56.7%;2002年销售收入提高到105.6亿元,同比增长12.3%。(销售收入增长放缓是因为销售价格下降和销售基数加大)
2.1.2 市场结构特点
我国目前的太阳热水器品种主要有真空管、平板、闷晒式三大类。截止到2003年,我国年太阳热水器总产量达到1200万平方米。其中真空管热水器产量为855万平方米,占总产量的85.1%,平板热水器产量为 135万平方米,占总产量的13.4%,闷晒型热水器产量为15万平方米,占总产量的1.5%。
由我国自行研制和开发的全玻璃真空管太阳热水器是国内目前的主流产品。2003年全玻璃真空管热水器,总销量为1000万平方米,占整个太阳能热水器销量的87.7%。
平板型太阳热水器也是我国太阳热水器的重要产品之一,由于技术的原因近几年来生产和应用呈下降趋势。
闷晒式热水器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的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近几年产量下降,2001年为50万平方米,2002年为10万平方米。
表 3-1 1999-2002年太阳热水器产品结构
从1999年到2003年真空管太阳热水器的产量增加迅速,年均增长45%,从而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平板型热水器的产量下降,其份额下降一倍,但在太阳热水工程中,平板集热器与建筑结合上显示出其优越性,应用也逐步增长;闷晒型热水器产量下降,份额由12%降到0.9%。
2.1.3市场分布及因素
(1)地区气候条件
太阳热水器使用受当地太阳能资源的影响,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强弱,决定了市场区域性划分。
表4-4 我国太阳能热能资源分布
太阳热水器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北、山东、江苏、云南、河北等省,主要因为这些地区都拥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因此,充足的太阳能资源,是发展太阳热水器的前提条件。三级以上的区域,具备了利用太阳能的资源条件。在五级区域内,由于阴雨天气太多,太阳热水器市场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市场很难扩展。
(2)传统生产产地的影响
太阳热水器产量近60%在当地销售,因此,太阳热水器市场主要分布在产量最大的山东、江苏、浙江、云南、河北等地。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份辐射。个别地区如北京由于地域范围限制,产品以外销为主,西北部地区生产企业少,其市场仍被传统生产产地的产品占领。
(3)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作为非必需品的太阳热水器,产品价格1000-2000元,对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仍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市场重要影响因素,即使太阳能资源相对欠丰富的一些地区,如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购买力强,有利于太阳热水器市场发展。
(4)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决定地方市场细分
根据市场消费的特征,可以将中国太阳热水器市场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市场;
一级市场:指地级市以上城市的城区;
二级市场:指地级市以上城市的郊区和地级市及以下的郊区县,即城乡结合部;
三级市场:指乡镇和农村地区。
消费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太阳热水器主要的细分市场在城乡结合部,主要消费的产品价格在1500元以下。二级市场中太阳热水器销量约占总销量的60%,是太阳热水器的市场主体。
表4-5分销区域市场结构
(5)与建筑结合程度与地方市场政策
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的结合程度是影响其市场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政府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对太阳热水器市场的分布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大城市,地方政府考虑到城区的规划,个别城市限制安装太阳热水器,另外房屋一般为高层楼房,现有太阳热水器产品不适合安装。在地级城市、郊区县城,城市规划力度小,高楼较少,楼房一般在7层以下,太阳热水器安装技术不存在问题,一般没有地方政府限制。在广大乡镇、农村地区,多为平房和矮楼,太阳热水器安装方便,地方政府政策没有限制。
2.1.4市场地区分布
基于以上各因素,目前我国太阳热水器的市场主要在山东、江苏、云南、安徽、河北、广东、浙江、西北等省区。其分布的特点包括:一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二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云南、西北;三是太阳热水器的传统生产地,如:北京、河北等省市。
表7不同地区市场状况及潜力比较
在市场开发中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市场为主导,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那些太阳能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地区,为其提供具有合理性能价格比的太阳热水器产品。
2.1.5与建筑结合全方位推进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设计一体化是太阳能利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阶段。随着我国太阳热水器产业的发展,太阳热水器如何与建筑合理的结合逐渐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自2001年以来相关工作得到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建设部在“十五”期间都把该项工作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中,进行试点、示范和科研开发工作,以推进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相结合。2002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科(2002)175号《关于印发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的通知中,又明确将大力推进太阳能在建筑中利用作为“十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开展太阳热水器利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试验研究和试点示范。目前原国家经贸委和UNDPGEF已经确定,共同在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和云南七个省市建立试点工程,工程类型分布广泛:包括从住宅到公建,热水系统从分户系统到大系统。
建筑设计、开发、管理部门积极介入,加快了太阳热水器在建筑中应用步伐。建筑部门的介入是推动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的关键。如建设部居住建筑与设备研究所编制的《住宅用热水器的选用及安装》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已把太阳热水器与其它形式热水器一起编入,从建筑设计应用角度,推介太阳热水器。江苏建设厅制定了“多层住宅太阳热水系统应用要点”,从管理角度有效的促进和规范太阳热水器的利用。安徽开展了“住宅建筑—太阳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安装与验收标准”制订工作。总之,太阳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设计、房产商和太阳能企业的高度重视。他们已经初步改变过去的简单禁装或限装太阳热水器的方式,积极进行科学试验开发,试点示范的正确途径,一些好产品、好示点、好工程正在各地迅猛地呈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