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天成杯”第18届慧聪暖通产业大会暨供应链百强与省级十强暖商峰会

[一周综述]科龙人事换血 海信实力提升

慧聪暖通与舒适家居网 2005-10-24 09:16 来源:慧聪空调制冷网

本周(2005.10.15~2005.10.21)之内,行业焦点企业为国内空调变频专家——海信,关注焦点是海信对科龙的重组中清洗式的人事大换血以及海信收购科龙后,在白色家电上的实力直逼同城兄弟海尔,一举摆脱多年来被海尔合并的命运阴影。


10月17日,证监会作出对科龙电器原董事会成员的行政处罚决定。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处罚波及到王国端主政以来的“几乎所有科龙董事会成员”。 而海信在重组科龙后,人事变动也在不断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掌控科龙的决策层。顾雏军执掌期间,科龙高管的天价年薪便受人质疑,科龙电器公告称,公司已成立由独立董事李公民为主席的薪酬考核委会员,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薪酬待遇。公告称,薪酬考核委员会由刘从梦、李振华、徐小鲁、李公民、陈庇昌为公司薪酬考核委员会委员,并聘请李公民先生为公司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席。

海信接手科龙后的新管理团队也在顺德总部举行的“2006冷冻年度新品推介会”上首次与科龙的供应商、经销商及媒体见面。科龙与前来参会的国美、苏宁、永乐、英国HI公司等国内11大经销商巨头现场签下了36亿元定单。

实际上,早在一个月前的9月17日,海信进驻科龙的经营班子就已正式集体亮相,因此,此次亮相的新管理团队成员并没有太多的悬念。用科龙的官方说法是,此次推介会仅仅是每一冷冻年度的例行会议而已。

除了副总裁林澜是熟面孔外,其余五位新高管全是新面孔,其中一位集团副总裁罗俊是从科龙内部提拔的,原来负责科龙冰箱生产。另外四位新高管则全部来自海信:新任科龙集团总裁汤业国是原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出任分管国内营销的集团副总裁石永昌是原海信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玉涛任分管技术和空调生产的集团副总裁,肖建林任科龙分管财务审计的集团副总裁。

人事整合是关系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据悉,面对庞杂的中低层管理人员的整合,海信并没有明确的措施出台,而硬性摊派部级干部已经引起了很多原科龙中层管理人员的不满。再加上过去半年内科龙公司的动荡,许多重要管理人员已经离开了科龙,如果科龙再度经历动荡之后的人才流失,海信的整合之路能否尽如人意呢?据悉,在9月份海信入主科龙之后,部级干部又走了好几个。也许,要盘活科龙,海信还需要亮更多的牌。

而因为收购科龙,海信在白色家电上的实力直逼同城兄弟海尔。

早在1996年,当海信上马空调项目时,海尔、海信的交恶就已不可避免。相关资料的记述是,海信准备进入空调业之后,遭到贷款的阻力,青岛市的行政力量也表态不支持海信上空调,种种阻力都与在空调业搏杀正酣的海尔有关。

数年之后,海信与海尔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双方为了广告中的宣传数据,就可以打一场官司,这类官司不仅在青岛,也在合肥、北京等地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

现在,海信不仅做了空调,还把科龙给收购了。不管当事双方如何对外解释二者的关系,他们是国内最大的两家白电企业,已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空调方面,海信本部及浙江基地现有空调产能约400万台,收购科龙后,其空调产能将跃升至800万台左右,直逼格力、美的、海尔。冰箱产能,到今年底,海信北京工厂及南京基地有望达到310万台。收购科龙后,海信系的冰箱产能将突破上千万台,这一规模已远远超过了行业老大海尔800万台的年产量。

在黑电领域,海信的平板电视一直以快半拍的节奏保持着一定优势。而海尔觊觎厦华的传言则在不断流传,就在10月13日,厦华的新闻发言人又自爆海尔欲购买厦华的“微晶神画”技术。

在“神舟六号”的营销机会中,科龙电器因为早早签约成为最高级别的赞助商,在海信收购科龙之后,一向不擅长造势的海信凭此抢了个先机。

但相比海尔,拥有科龙的海信依然还只是小弟弟。海尔集团自称2004年销售额过千亿,而海信集团(2004年销售额273亿)加上科龙电器(2004年销售额84亿)也仅有357亿,这其中海信的地产业务还占去很大一块。


要想与科龙形成“1+1>2”的效果,并以此向海尔叫板,重组科龙乃是海信更为迫切的任务。

欲了解更多,请点击以下新闻:

海信优质资产为科龙“换血”

顾雏军昔日左膀右臂结局各异

海信:强势挑战同城兄弟海尔

海信对科龙中高层进行大换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慧聪暖通与舒适家居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