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热水器华东华南同根生分水岭乍现
【慧聪暖通制冷网】追溯渊源,空气能热水器应该算是个舶来品。空气源热泵技术1924年就已在国外发明。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人类充分地认识和运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爆发以后才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研发力度,进一步推广了热泵技术,使得目前热泵技术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
空气能热水器节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究竟节能在哪里?慧聪热泵网编辑请教了宁波德贝里克电器公司营销总监陆孟匀,陆总深入浅出的讲解道,以前大家对空气能热水器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空气能热水器绝不是电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只是利用一点电能从空气中搬运能量,其能量最大来源是空气,当然,那点电能也转化为热能,所以能够实现其cop系数为3-5的突出表现,其节能效果是在与电热水器相比较的基础上得来的结论,简单理解即为用同样的电量能够获得电热水器3倍到5倍的热能,空气能的节能效果凸显无疑。
空气能产品在中国的普及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缘由在于,空气能热水器在低温状态下,尤其是在零下10度时其运行能力确实存在缺陷,甚至品质较差的产品根本不能工作。低温环境下,零下20度是目前空气能热水器迟迟不能攻破的关隘,因此限制空气能热水器市场推广的地域因素,北方低温的气候特征将空气能热水器北阔的步伐禁锢。因此,华南与华东在空气能方面发挥较为出色,他们占据了地利、天时的优势,在国家政策利导下,快速普及占领市场,市场前期培育卓有成效,虽然与中央空调等行业无法相提并论,但以其速率来说可以称之为“朝阳产业”。华南市场占据大半壁江山,美的,同益、长菱、确正、芬尼可兹、正旭、风驰等等品牌是华南区域的中坚力量,华南因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出口业发达,相当部分企业以出口型为主,内销为辅,甚至将企业全部重心都移交海外,不涉及国内业务领域。国外对质量、技术严格把控无形中施加压力于出口型企业身上,因此,华南空气能热水器在严峻的国外市场竞争下迅速成熟,迫使企业完善各方面机制,减少管理消耗与成本,将最优势资源集中于产品开发与市场占有。因此,华南地区的空气能企业转战国内后,能够强势占领制高点,更是被业内熟知。
华东空气能热水器起步并不慢,最早的热泵厂家如天舒、锦江都是在华东区域强势企业,只是在竞争压力相对小的状况下成长之路略显中规中矩。华东空气能热水器实际应用同样广泛,陆总讲到,目前在华东部分区域,占据供热行业大部分额的是太阳能产品,供热产品应用采购时存在误区。太阳能热水器在晴天基本不用电,理想状态下是最为节能的产品,但是德贝里克经过监测,浙江全年有120天-150天阴雨天气,在这全年三分之一的时候,太阳能制热效果明显很差,系统要完全依托电能,这样太阳能的优势只能在200多天里展现,剩下的日子就只能守着节能的太阳能热水器眼睁睁的看着电表流水般趟过阴雨天气了。空气能热水器在常温下是最理想的供热方式。
陆总表示,他曾去华南取经,解剖华南企业空气能热水器拓展方法,发现华东在价格上普遍高于华南,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详细调研,陆总发现,德贝里克传统称为1匹的主机,净重量35公斤,而华南部分市场上的部价产品1.5匹是在28公斤以下,空气源最大弱点在于冬季,一些企业因为没有测试实验设备基本以环境温度来设计产品,当地温度在全国是最高的,其产品换热面积很小。而其他南方天气,如浙江,整个冬天还是有相当长时间处于零下5度,华南地区零度以下基本没有,所以华南与华东冬天温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空气源效果好于坏取决于他的换热面积,同样的输入功率转化为热能的效果是由室外机的换热面积决定的。温度条件低,室外机换热面积相对较小。换热面积越大,所能提供的热量越多。换热主要是通过换热器,换热器运行发挥效用的温度越高,其生产成本相对高些。华南地区能够承受的极限温度较低,产品价格较低。当然不排除注重产品品质,目标为整个南方地区的企业。总之,产品运行温度条件决定了华东产品整体价格偏高。当然,并不是说那些产品不能使用,而是说在什么条件下能发挥最大能效,空气能最大优势在于节能,而且要实现承诺目标,就必须考虑产品匹配,考虑到低温的因素。
中国有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大不同”。这句话用在空气能热水器的分布上同样有一定道理。在节能高效的应用时代,产品实际功能的最大化、合理化应用显得最为关键,华东的客户在采购空气能热水器时要真正考虑产品匹配的最大可能性与实用性。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也会以价格论产品,往往这时,商家与消费者都忽略了匹配的问题,就是说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适合产品。选产品不选最贵、只选最适合,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客户都反映产品不好用,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实际上就是不能做到量体裁衣,用同一个类型的产品应对不同的环境,其效果表现程度可以想象。
华东空气能热水器与华南一样颇有势头,前景大好,双方区域特色较为明显,想必在未来能源之争中互相扶持,加强行业凝聚力,“南南联合”,扎根中国本土,服务广大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