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天成杯”第18届慧聪暖通产业大会暨供应链百强与省级十强暖商峰会

没有技术 企业何谈“御寒”

慧聪暖通与舒适家居网 2010-01-26 10:09 来源:慧聪空调制冷网作者:赵君利

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是无法逃避的世界经济灾难,风暴既来,万物皆灰;也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是企业千古难逢的崛起良机,洗牌过后,谁主沉浮或有新解。

处于风暴上游的汽车制造等行业已经受到了明显的打击。且不说那些不知名的中小厂商,就连美国汽车业的三大巨头,在资金链渐渐绷直并即将宣告断裂的紧要关头,其求援计划仍是一座海市蜃楼。美国参议院拒绝其请求之后,他们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在经济学界看来,并不乐观的结果或将进一步摧残世界经济。

虽然中央空调产业并没有处在风暴的浪尖上,然而几乎所有企业都早已警觉,危机的迅速扩散让他们有了草木皆兵、如临大敌的感觉。因为人们明白,风暴来了,不早点做好准备,被刮得消失殆尽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是谁的动作频频

11月20日,国内中央空调主要生产厂商之一的美的与日本东芝开利株式会社举行技术合作签约仪式,全面引进东芝“新一代R410a环保冷媒高能效直流变频技术”。这次合作是在1999年和2004年之后,美的再次以技术引进的合作方式,完成自身在中央空调核心技术方面的升级。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总裁张权和东芝开利株式会社业务执行董事尾驹熏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力推动美的中央空调核心技术的升级,推动新冷媒高能效直流变频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和发展。

这条并不起眼的新闻,却被很多业内人看作是中央空调巨头在这个敏感时期的一个“典型举动”。人们很轻易地就能从这个忙碌的身影中感受到阵阵袭来的紧张空气。

美的电器中央空调事业部总裁张权表示:“合作不仅使美的中央空调大大提升了自身研发实力,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一条符合国内品牌快速成长的发展途径,有助于沿续和发展双方的合作成效,取得双赢。”

“抱团取暖”,已经成为一些中央空调企业热衷的“御寒”方式。提升自身核心技术水平,减小内耗,将利益和竞争力达到最大化,联手御敌的招数于他们看来,是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保持住现有阵地的得力措施。

而事实上人们也不难发现,很大部分的“典型举动”都在围绕技术做文章。在技术上没有话语权,便缺少了“御寒”的原动力。因此,除了向他人求取真经之外,苦练内功也是不少企业选择的“避寒”手段。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名誉理事长吴元炜曾建议,努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并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企业在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同时需要企业准确的决策。

一位国内中央空调企业老总告诉记者,进入明年,金融危机、能源环境危机、消费信心危机等多重压力,不仅体现在各国的政府层面,更会影响到各个行业、企业。他说:“对于中央空调生产企业来讲,想要从困境中走出来,就要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不断推出能够响应市场的节能产品,并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是谁在“信步闲庭”

与众多中央空调企业纷纷加快动作速率、频频热身相对比,很多生产厂商的反应略显迟钝,也似乎并不介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事实上,这却是他们的无奈之举。除了资金之外,技术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瓶颈。产品没有特色,利润又难以保证,销路自然形成梗塞的局面。

企业明年销售计划的制定是业界观察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记者就此先后联系了台佳等中央空调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于提问普遍采取了保守的回答方式,或者干脆保持缄默;海信日立的宣传人员更是冷淡地告知记者,“这是高层的事”。只有少部分企业给出了表示。志高空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一定的,明年的销售数字‘不太看好’”。

在公开的层面上,目前还很难看到有企业调整明年中央空调销售计划的消息,出人意料的是,不少企业甚至仍然做足了文章,对前景“信誓旦旦地充满信心”。因此,那些略显尴尬和悲观的论调,只有在相对隐讳的场合才有所耳闻。

江苏一家“不太知名”的中央空调企业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情况就显得窘迫,“国内市场份额一点点被巨头挤占,国家4万亿元的计划大单还没有落实;出口方面也不乐观,除了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国家购买力下降等因素之外,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给企业出口工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半年前,本报曾经刊发《2008年,空调市场“马太效应”的黎明?》一文,在中央空调业界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金融危机,在很多人看来,是加速企业两极分化的强劲催化剂。伴随着经济寒潮的汹涌袭来,2009年的钟声也即将敲响。这是谁的福音,又是谁的哀鸣,或许很快就会有答案。

是谁将率先脱身

作为业界的元老级人物,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陆耀庆告诉记者,在暖通空调行业,国内外系统设计水平的差距已经不明显,但设备生产的差距却始终大得惊人。

在专家眼中,这种差距是阻碍国内中央空调企业在市场上形成实质性突破的最主要原因。无论是美的、海尔、格力这样的中央空调巨头,还是其他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企业,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多年来始终难有起色。遗憾的是,虽然这种论调反反复复地唱了多年,却最终落得曲高和寡的局面。酿成的苦果,往往也只能由企业自己吞食。

歧视,是中央空调产品技术差距的第一衍生品。就在几天前,《安徽商报》披露了芜湖某政府部门打着公开招标的幌子,封杀国产空调的新闻。在这个引起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关注的招投标项目中,却一直没有国产品牌的身影出现。报道称,招标文件对于所采购的中央空调提出了明确的选用范围和要求,有几处条款明显是限制或者索性将国产品牌拒之门外。

多年前,当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的大门渐渐向世界开放,有人曾大胆预言,中央空调面向的消费群体是政府和地产开发商,均属于关系营销,这是本土企业的强项。然而,这种在当时被普遍看好的言论却在今天的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记者在陕西某地参观不久前竣工的一政府工程项目时,发现机房内依旧是清一色的外资品牌。谈及对国内品牌的看法,一同参观的政府官员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让人苦笑难言的理由并不复杂。西安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人员吴亮(化名)告诉记者,作为专业的中央空调安装公司,他们所选用的设备也都是“国外名牌”。“这点我们的选择肯定专业。初投资是大,不过当你发现这些机器连续工作四五年,却几乎一点毛病都没有,就会相信这钱花得绝对不冤。”吴亮说。

一系列尴尬的背后,反映了国内中央空调企业在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可悲现状,不管是来自压缩机等部件的核心技术,还是风机盘管的“非核心”技术,国内企业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相对应的是,几乎所有专家持有一致的观点:掌握核心技术并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是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独善其身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信息化极度发达的社会,技术是企业控制产品成本、掌控市场未来走向的基本要素。

事实上,类似的观点早在国内空调企业进军中央空调伊始就有专家明确表态。200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就提出,本土厂家若不能掌握中央空调制造的核心技术,必将造成产业链的缺失。时隔五年,这个预言已成为“不幸的现实”。本报记者赵君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慧聪暖通与舒适家居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