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制冷剂的自白书:吉林大火 我很冤枉
“我叫液氨,可以在很多工厂、冷库中充当制冷剂,我脾气不是很好,有毒,易爆,遇到我的仇人火,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不过我平时还是很乖巧的,都会安静的呆在自己应该待的地方,安分守己的不得了,所以也有很多国家很多人特别喜欢我。不过近期吉林的一场大火却让很多人将矛头指向我,但其实我很委屈,这起事故里面,我完全是“被”泄露的,被动的充当了一次凶手。”
——氨制冷剂的自白书。
慧聪空调制冷网 2013年6月3日清晨,吉林德惠市一家禽业公司液氨泄漏引发爆炸,进而引发火灾。短短几分钟内,121人在这场事故中死去,77人受伤。
这场事故用生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而作为本次事故的第一凶手,液氨制冷安全问题被推倒风口浪尖,继而引发了我们对制冷剂行业内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事故现场图片
液氨(NH3),又称为无水氨,是由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氨作为制冷剂,在全球已经有150多年的使用历史,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氨制冷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特性和优良的环保性能,同时由于其价格低廉,适宜大面积使用,所以在各类冷媒中,液氨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制冷的首选。
比如,氨制冷剂可以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系统、化工制冷系统等,通过蒸气压缩制冷降温。在类似于本次事故中的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等大型禽类公司中,由于在封闭、低温运行的全冷链屠宰车间、分割车间等都需要用液氨来进行制冷,所以对氨制冷剂的需求量较大,工厂往往都会有几吨或者更多的液氨存在。但同时,氨制冷剂还具有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当空气中氨的浓度达到16%—23%以后,一遇明火,立即就会引发爆炸。所以一旦液氨泄露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在此次“6•3吉林德惠禽业公司火灾事故”中,液氨泄露直接导致了两百多人的死伤。凶手液氨直接被高挂墙头!
笔者也在随后连线业内权威专家吴元炜老先生及相关制冷剂企业,了解他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不过在同他们交流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制冷行业专家和企业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为氨制冷剂喊冤的意思。
古老的天然制冷剂:技术成熟 规范成体系
在采访中,吴元炜老先生告诉笔者,虽然氨的确具有可燃、有毒的缺点,但是其实它的使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安全问题也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氨制冷剂是我国冷冻方面使用最早的一种制冷剂,在国内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广泛使用,历史也有一、两百年了,它的安装操作、安全规范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现在在很多大型工厂、建筑、冷库当中都在使用氨制冷剂,如果操作得当,完全按照规则走,根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吴老还举例说,修建于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就在使用氨系统制冷,而且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出现安全隐患。所以,他认为将吉林大火事故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为氨制冷剂身上,主要还是企业自身没有按照规范来操作。
而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的市场部助理刘海岛先生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故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他认为,本次事故更多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管理和操作问题。在交流中,他告诉笔者,氨作为一种古老的天然制冷剂,效果稳定,成本低廉,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了,怎么可能没有一套自己的操作规则,氨本身有毒,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安装、设计、维护的要求也更具体,可以说已经比较细化了。企业遵循规则来走,又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重大事故。而且,氨是一种有刺激性味道的气体,一旦泄露到空气中,就会散发出强烈的臭味,很容易被发现已经泄露,一经发现可以立马采取补救和安全转移措施。
液氨
有规则无执行 监管尚存在留白
这起事故发生之后,引发了很多人对氨制冷剂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我国在氨制冷剂方面缺乏国家管理规范。而吴老和刘总却均告诉笔者,国家在氨制冷方面的管理规范其实是比较系统全面的。
实际上,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制冷剂,关于工业制冷中氨的使用管理,国家很多相关管理规范中都有涉及,比如《建筑防火规范》、《冷库安全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不同类型的条例和规则,其中都有相关氨的安全规则,所以说氨制冷剂缺乏国家管理规范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说我国现有的冷库安全、设计、施工等规范要求中,就提出氨制冷系统应当具备有一套完整的事故应急设施和良好的逃生通道等。而这正是事故中企业所没有遵循的,所以原本不应当发生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而在我国,类似“6•3吉林德惠禽业公司火灾事故”的液氨泄露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近年来,液氨泄漏导致爆炸的事故,以高频率的姿态屡见报端,成为行业常态。原因在哪里?
吴老在和笔者的对话中透露,虽然国家目前在氨制冷剂的使用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规范,但是执行的力度在有些地方还是很欠缺。很多企业安装施工中不按规则来,特别是一些小型、陈旧、无证的冷库中,很多细节被直接忽略。而政府对此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和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往往重视在事故发生之后才会在一段时期内加强对冷库等氨制冷系统进行排查。有规则,无执行,监管力度不到家,这些都导致了我国氨制冷剂泄露事故不断发生。
本次吉林大火事故,120人再一次用生命作出警示,各地也开始了大范围了冷库排查活动,吉林、上海、北京、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海南等等,各个省份都开始严查冷库氨制冷安全问题,查出了里面很多问题和隐患,也从侧面反映出事故之前,企业在氨制冷系统操作规范方面执行的不到位,政府监管方面也还留有空白。
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跟不上
由于氨制冷剂具有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企业在使用中应当控制系统安装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的设计,完备的防护措施,达标的操作人员操作,才能使氨制冷系统可以安全运行,避免危害的发生。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失误的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安装环节,一个是在日常维护的环节。氨制冷的系统大多由大管道连接,如果制冷设备陈旧老化或维护不佳,或者安装出现失误,阀门连接处密封性不好,都极容易产生泄漏,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所以吴老认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也非常重要,而且正被国家和企业所忽视。它就是在氨制冷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液氨制冷还未能实现全自动化运行,还要人工进行操作的背景下。如果设计、安装、操作、维护相关人员不懂专业,没有经过专业的制冷技术培训和学习,没有取得相关资质,不了解氨制冷系统的特性和相关操作规范,不了解实际操作中应主要的事项,那么他就很容易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出现失误,而这些失误,哪怕只是小小的,但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吴老也怀疑,在这起事故中,这家企业在安装、操作等环节中工作人员技术能力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而这在制冷行业中绝对不是个例,专业人才缺乏,培养力度跟不上,已经成为整个制冷行业中比较严峻的现状和问题。比如说安装液氨制冷设备过程中,安装企业是需要具备一些资质的,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存在着大量无证、无资质的非专业团队承包冷库安装的现象,专业安装团队却并不多。这些除了市场监管不规范之外,也有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的人才。
而当前我国冷链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冷库规模和面积也在急速膨胀,这就需要更多的制冷专业人士投入到这项大业当中。而我国制冷专业人才资源培养如果继续滞后下去,不仅仅将影响冷链建设进程,更多的安全隐患也会被埋下,随时可能爆发。
一场大火,120条生命,暴露出氨制冷剂,这个已经有一、两百年历史的天然制冷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氨制冷领域包含的很多潜规则。但是,追究这场悲剧的背后原因,液氨却只是外因,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元凶还是要从内因上寻找。血淋淋的教训还在我们眼前,死亡敲起的警钟也还在回响。作为制冷行业人士,我们更要警醒。从源头都末端,从内忧到外患,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为氨制冷剂的运行营造良好环境,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