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超10%
1月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委负责人及清华大学专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介绍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及成效:
自201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本市能源领域一直处于战役最前线,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煤炭清洁替代,提升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清洁化变革,以滚石上山之力跑出了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加速度”。
一、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北京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典范城市,优质能源占比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首善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出台《北京市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煤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运行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补贴。近十年来,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不足150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25.2%下降到不足1.5%。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量贡献占五成以上、对SO2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有力支撑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显著改善。
二、强化重点突破,精准实现能源关键领域清洁转型
坚持去煤、提质、惠民,抓住重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绿色成为首都靓丽底色,人民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去煤方面。先后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淘汰燃煤机组272.5万千瓦,新增燃气机组724.2万千瓦,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持续推进采暖、工业锅炉用煤清洁替代,实现31座新城集中供热中心、中心城区63座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完成3万多蒸吨燃煤锅炉清洁替代,基本实现城镇供暖和工业用煤清洁替代。同时,大力推动化解煤炭产能,全市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随着2019年大台煤矿关停,结束北京千年采煤史。
提质方面。突出分类推进,全面增强清洁能源设施能力建设。城乡供电能力持续提升,外受电通道达到13条28回,输电能力增加到3400万千瓦,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电力设施建设,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5%。
多源多向燃气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外送格局,2017年全市16个区全部连通管道天然气,天然气消费量从2012年的92.1亿立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189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撑了“煤改气”。
基本实现城镇地区清洁供热,形成以四大燃气热电中心为主力热源、7座燃气尖峰锅炉作为辅助热源的1个中心大网以及若干个区域独立供热系统组成的供热格局,构成了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清洁供热体系。
惠民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能源结构调整,回归到生活,就是为了服务于民,让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完成全市130多万户农村居民实现“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安全取暖,采暖温度明显上升、生活环境更加清洁、取暖炊事更加省时省力,使用更加安全放心。持续实施一批老旧小区供热管线及配电网消隐改造,惠及数十万户城乡居民。居民用能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通过压减燃煤、增强设施能力建设,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执行更为严格的燃气轮机、锅炉等排放地方标准,能源领域污染物显著下降,助力全市SO2平均浓度从2012年的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微克/立方米。NO2从2012年的5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6微克/立方米。
三、强化绿色优先,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坚持内外齐抓、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本地和外调可再生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4.4%提高到2021年的10%以上,成功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承诺。
立足自身。结合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先后出台鼓励热泵、太阳能利用等绿色能源支持政策,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由2012年的5万千瓦增长到2021年的75万千瓦左右,热泵供热总面积由2012年的0.4亿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1.01亿平方米。冬奥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达40%。
借助外力。一手抓基地,支持市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在域外布局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一手促通道,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签订了一系列涉及电力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送电工程规划建设,增强域外绿色电力进京能力。全市外调绿电由2013年的7.2亿千瓦时大幅增加到2021年的180亿千瓦时以上,增长了24倍。
四、强化制度建设,推进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刚性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把节能降耗作为减污降碳的源头措施,直接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健全机制上。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三级双控”目标考核制度,落实分级管理责任,规范实施节能评估和节能监察,本市连续1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21吨标准煤/万元(可比价),较2013年累计下降36%左右,始终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好水平。
在完善标准上。发布190多项节能和循环经济标准,在27个行业试点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实现工业、大型公建、公共机构、农业等领域清洁生产全覆盖。
在科技引领上。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挥节能改造、余热回收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投运太阳宫热电厂、方庄供热厂等余热回收项目,单位面积供热能耗进一步下降。
结合“清空计划”的实施,通过多年努力,目前本市能源结构已基本实现清洁转型,“十四五”时期,能源领域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