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 全球装机量或将翻番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发布的《可再生能源2022》(Renewables2022)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全球能源危机将史无前例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总容量增长将几乎翻番,在取代煤炭成为最大发电来源的同时,并有可能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
◆可再生能源将改变全球
电力结构,成为最大的电力来源
全球能源危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发展。报告提到,近期化石燃料供应的中断更加凸显了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效益,这使许多国家加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同时,全球化石燃料价格上涨提高了光伏和风力发电相的相对竞争力。
“未来五年的可再生能源产能扩张将比我们一年前的预期要快得多。在2022-2027年,主要预测显示,可再生能源将增长近2400GW,相当于中国目前的全部装机容量。这比前五年增长了85%,比去年的报告预测增长了近30%,这是IEA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预测上调。”报告指出,在预测期(2022-2027年)内,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电力容量扩张的90%以上。预测上调主要是由中国、欧盟、美国和印度推动的,这些国家都在实施现有的政策、监管和市场改革,同时在应对能源危机时比预期更快地推出新政策。
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来源。预计在预测期内,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额将增加10个百分点,2027年将达到38%。可再生能源是唯一有望增长的发电来源,煤炭、天然气、核能和石油发电的份额将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到,尽管中国逐步取消了风能和太阳能补贴,但随着未来五年增长速度的加快,预计2022-2027年中国将安装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近一半。“中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政策方针表现了其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市场改革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在主要预测中,预计中国将提前五年实现2030年的目标,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总量达到1200GW。”
◆防止供应短缺,
探索新的关键增长领域
到2027年,太阳能装机容量有望超过煤炭装机容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装机容量。报告预测,2022-2027年,累计太阳能发电量几乎翻三倍,增长近1500GW,到2026年超过天然气,到2027年超过煤炭。
此外,全球风力发电能力几乎翻了一番,海上项目占增长的五分之一。预计在2022-2027年期间,超过570GW的陆上风电容量将投入运营。全球海上风电增长加速,因为中国的快速扩张,欧洲海上装机容量的份额将从2021的50%降至2027年的30%。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在2027年提供全球发电量的近20%,并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的80%,这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出了额外的要求。与此同时,包括水电、生物能源、地热和集中太阳能在内的可调度可再生能源的增长仍然有限,尽管它们对风能和太阳能融入全球电力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未来五年,致力于生产氢气的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将增长100倍,为工业和运输业脱碳提供了机会。”报告指出,预计在2022-2027年期间,各大洲超过25个国家推出的政策和目标将使达50GW的风能和光伏发电能力重点用于制氢。其中,中国引领增长,澳大利亚、智利和美国紧随其后。
到2027年,三分之一新的生物燃料生产将来自废物及残渣。欧洲和美国的运输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正在推动全球对废物及残渣的需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政策奖励温室气体浓度较低的燃料,推动生物燃料生产商专注于废物及残渣;在欧洲,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成员国政策也奖励利用废物和残渣制造的生物燃料;新加坡和中国也在扩大利用废物和残渣生产可再生柴油和生物喷气机,以服务于欧洲和美国市场。
◆应对挑战,缩小当前
可再生电力与“净零”的差距
与此同时,报告明确了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增长速度不足以遏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2022-2027年,用于供暖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预计将增加近三分之一。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在热能方面的使用率将从11%提高到14%。可再生能源目前受益于政策势头,在工业和建筑部门,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部门中的份额不断增加,并更多地依赖电力供暖,包括通过热泵供暖。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足以控制化石燃料的热消耗。
报告还指出全球可在生能源发展的加速案例:若各国能够应对政策、监管、许可和融资挑战,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将比主要预测增加25%。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在实施方面面临挑战,并需要可再生电力在供暖和运输部门更快地普及;而在新兴经济体,政策和监管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可再生能源加速扩张的主要障碍;最后,发展中经济体由于电网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无法获得可负担的融资等因素,阻碍了项目的及时投产。“如果各国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可能会增加近3000GW。这一更快地增长将大大缩小2050年净零排放所需的可再生电力增长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