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最闪亮的星——朱丽华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红领巾星工场
让最闪亮的星照亮红领巾前进的梦
大家好!我是济南市文化东路小学三(6)中队徐敬玮。在红领巾寻访活动中,我寻访到了“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她是我心目中最闪亮的星。今天,就请听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她的故事。
我心中最闪亮的星——朱丽华
心有大爱、乐于奉献。一直以来,朱丽华热衷公益事业,用行动温暖着他人。她常年资助寒门学子,主动为其支付学费,几十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达389万元。仅2019年结对的大学生就有46名,一次性支付学费36.8万元。她还一直为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服务,如今已免费治疗3000多人次。
嘉兴第一个盲人中医师
18岁,正值花样年华的朱丽华彻底跌进无尽的黑暗之中。“当时觉得人生很迷茫,躲进房间虚度光阴。”失明后的朱丽华无所适从,在房间里度过了一段最无助的时光。1983年偶然的一天,张海迪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她自强不息的故事瞬间点亮了朱丽华的内心:我一定要重新“站”起来。从此之后,身处黑暗的朱丽华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步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了璀璨人生。
1985年在残联的帮助下,朱丽华参加了浙江省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就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样,重新唤起了我对生活的希望。”朱丽华边学盲文,边练技能。
努力不被辜负。一年后,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进入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困了就往头上抹风油精,蚊虫也不来叮咬。”朱丽华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不眠夜,1998年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嘉兴首个盲人中医师。
在朱丽华重拾生活的希望成为一名医者时,她常常会思考偶像张海迪的一句话:“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她虽然失去了光明,但是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梦想,最终没有因为双目失明而停步。
1989年夏天,一场罕见的洪灾侵袭了嘉兴,经过多天的抗洪救灾,有些军人不慎受伤,院长就请朱丽华为他们治疗。治疗结束后,被问到诊费是多少,朱丽华连忙摆手,“我也没有其他本领,就只能治伤疗伤,缓解你们的病痛。”
洪水退去了,军人们也离开了,但是对军人们的敬重,却深深留在了朱丽华的心里。“原来,在本职工作之外,我还可以用双手为社会作出贡献。”朱丽华感觉自己多了一份责任,“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我要坚持一辈子。”
后来,朱丽华在嘉兴市区开了一家诊所,也就是这个诊所成了她帮助他人的基地。贫困学子、残疾人、困难家庭……对于来求助的人,她来者不拒,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
见证希望的汇款单
1991年,33岁的朱丽华在广播里第一次听到“希望工程”这个词时,一下子被触动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慷慨地拿出近3个月的工资,140元,资助了云南的两名贫困学生。这140元,成了朱丽华助学之路的起点,也是她“希望工程”初心之旅的开端。
从此以后,她频繁通过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残联、南湖晚报等单位、媒体结对贫困学子,并且数量逐年增加。
截至2019年9月底,她累计捐助贫困优秀学子480多人次,助学款达333万元。
在朱丽华身上,找不到一个值钱的物件:脚上穿的鞋18元;白大褂“批量”买了几件,穿了10多年实在破旧了,才换一件……那件一般只在参加助学仪式时穿的花衬衫,是3年前花100元买的。
“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她觉得,自己省一点,就能多资助几个学生,“我自己反正是一个人,花钱的地方少,留够吃用就行了。”
在朱丽华房间的抽屉里,“藏”着一张张汇款单,见证了她28年的漫漫助学路。她时常会拿出学子们给她寄来的成绩单、感谢信,一张张摸过去,“这才是我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2020年2月1日,得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朱丽华向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捐款3万元;2月18日,再次通过市残联向全市1.1万名低保残疾人捐赠口罩11万只。朱丽华的爱心故事一直在继续……
感动中国
从18岁意外致盲“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到如今用助人善举让“光明溢天地”,朱丽华不仅点亮了自己的心灯,更照亮了480名贫困学子的人生之路,她温暖了我们,感动了中国。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要以朱丽华奶奶为榜样,学习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挫折不气馁,勇往直前。学习她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生活节俭,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闪亮的星推荐人简介:
徐敬玮,济南市文化东路小学三(6)中队,中队长。他的梦想是做一位建筑设计师,为祖国设计出坚固美观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