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清洁取暖:在“双碳”目标下负重前行
夏季来临,此时讨论农村清洁取暖这个话题,在外人看来似乎多了几分违和感。然而对于前往河北廊坊参加“2021农村清洁取暖高峰论坛暨县域清洁取暖发展峰会”的业内专家、相关企业负责人来说,因为新冠疫情中断一年后的这次聚会,让大家有了一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的重逢感,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更给与会者增添了诸多新鲜话题。
早在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由9%提高到28%左右,重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1%。清洁取暖率的进一步提高也带来了空气质量的改善,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能源研究院的测算数据表明,以第一批试点城市为例,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从2016年的10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69.7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36.35%。
然而,虽然农村清洁取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实际工作中推进起来仍然艰难。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指出:“清洁取暖是落实‘双碳’目标、加快能源变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进农村清洁取暖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如果经济上不能承受,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所谓经济上的不能承受,一方面来自政府部门的高额补贴。国家电网英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文瑛在发言中说:“目前来看,农村地区仍然是清洁取暖的主战场。”据了解,整个北方地区农村大概有6500余万户,到2019年年底,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约2300万户,相当于还有4000多万户的农户没有实现清洁取暖。而从2016年到2019年,清洁取暖改造所需的财政和社会资本共计投入高达2000多亿元。随着下一步清洁取暖工作的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财政补贴的压力也会持续增大。另一方面,也来自农户是否能用得起。在一些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地方,农户反映相比过去一个取暖季的费用要增加不少,要么将温度调得很低,要么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出现“返煤”现象。
因此,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直是与会代表所强调的。陕西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会长安福成表示:“环保压力下只想着‘一刀切’是不切合实际的。”他们在项目核查中发现,山区农户返烧率在逐年提高,“陕西人爱吃面食,必须要大火猛烧,面才能筋道。这是老百姓每天必须吃的一道面食,用电磁灶煮出来根本没办法入口,这个习惯是没办法改变的。所以你前脚把炉子收走,后脚老百姓就在院里搭一个灶台,照样用土灶来煮面、蒸馒头。”
因地制宜,“宜”字当先。在农村清洁取暖中,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吴吟指出,清洁取暖要尽可能消纳农村的生物质资源,要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要和解决困扰农村的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有效结合起来。黑龙江农科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所长刘杰向大家介绍了生物质清洁取暖(供热)的“龙江模式”——“一村一厂”分户式秸秆成型燃料取暖模式。黑龙江省现已建成秸秆压块站1400余处,秆固化成型燃料年生产能力达到750万吨,安装户用生物质炉具13.2万台。兰西县永久村建有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1处,年收储秸秆6000吨。其中生产秸秆压块燃料1400吨,生产成本328元/吨,销售价400元/吨,供全村350户取暖;其余约4000吨秸秆加工成草球销售给养殖场,生产成本约380元/吨,销售价格450元/吨,年纯效益在30万元左右。
当然,实现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多方发力的问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能源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选比喻当前清洁取暖已经进入“2.0时代”,他认为:“清洁取暖1.0时代主要是走量、硬推,大家关注的是通过‘热源侧’改造减少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随着清洁取暖进入‘2.0时代’,由建设期进入运维期,更应该注重实际运行效果,不断提升技术路线,加快布局维保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其中,‘用户侧’的建筑能效提升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长效运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对此吴吟强调:“清洁取暖必须首先抓好建筑保温,这样清洁取暖就能事半功倍。同时,清洁取暖要尽可能走相对集中的路子,必须走专业化服务的路子。农村清洁取暖高质量发展是核心,是要追求安全、高效、绿色、经济、舒适的取暖体验,所以需要全系统、跨结构的优化,必须有专业化的运营队伍来作支撑,包括利用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手段来搞好专业化服务。”